第287章 大国改革(六)(2 / 3)

改革的第一步,是重构行政区划。朱祁钧时代的“五区自治”模式,已难以适应资源整合的需求。朱祁铨在联邦议会提出《洪州行政区重划法案》,将原有的五个行政区拆解重组为十二个省,每个省按“资源互补”原则划定边界。

如将铁矿丰富的西区与煤矿集中的南区合并为“乌金省”,将草原牧区与粮食产区合并为“丰收省”。各省不再隶属于五脉后裔的传统势力范围,而是由联邦直接任命省长,省长需从五个政治团体中遴选,且任期不得超过两届,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割据。

为确保法案通过,朱祁铨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跨团体协商。他逐一与邓皇朱祁镛、郕皇朱祁锳等会面,用数据阐明弊端:“去年因资源调配不畅,洪州的钢铁产量损失了一成,若维持现状,五年后我们将被越国超越。”

同时承诺“各省税收的三成返还原行政区,用于地方发展”。最终法案以四比一的投票结果通过,十二个新省在半年内完成组建,资源调配效率首月便提升四成,钢铁厂的停产时间减少了七成。

第二步是强化议会职能。朱祁钧时代的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实际运行中常被五脉后裔的协商机制架空。

朱祁铨推动修订《洪州议会法》,明确议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立法、监督、预算三个委员会,其中“预算委员会”掌握联邦财政的最终审批权,任何行政部门的开支计划需经其审议通过方可执行,包括五脉后裔控制的传统产业。

为提升议会效率,他引入“代议制”改革:将全国划分为三百个选区,每个选区按人口比例选举一名议员,议员需专职办公,不得兼任行政职务,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议员的薪资由联邦财政统一发放,且高于同级行政官员,避免其受利益集团操控。议会还设立“公众提案通道”,任何公民均可通过书面形式提交议案,若获得一万人以上联名支持,议会必须召开听证会讨论。

这些调整让议会真正成为制衡行政权力的力量,在审议《钢铁产业发展规划》时,预算委员会以“过度倾斜某省”为由驳回了政府提交的方案,要求重新分配资金。

针对牧民提出的“草原生态保护”提案,议会召开专场听证会,最终通过《草原轮牧法案》,规定“每片草原放牧三年后需休牧一年”,由政府补贴休牧期间的牧民损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步是推行教育普及与科技整合,洪州的科技底子本就深厚,朱瞻墺等人早年从朱昭熙处带回的书籍与技术手册,经朱祁钧时代的整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