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大国改革(六)(1 / 3)

洪州共和国的改革,自鄅皇朱祁铨接任总裁以来,便带着一种与其他大国截然不同的底色。这个诞生于危局的国家,其制度基因里本就刻着“整合”与“创新”的印记,而朱祁铨的改革,更像是对这种基因的深度激活。

洪州共和国的立国根基,远比其他大国脆弱。洪熙十年万寿节之变中,朱瞻基对宗室的屠戮几乎斩断了洪州地区的统治血脉,那些被留在国内的只剩下邓王世子朱瞻墺、郕王世子朱瞻埈这些襁褓婴儿,连同他们的母妃,构成了这个岌岌可危的政权的全部核心。

当时的洪州(澳洲),总人口仅两百万,其中近半是蒙古互市中赎买的牧民,既无农耕基础,也无工业雏形,粮食储备仅够支撑几个月,连维持基本统治都属奢望。

朱祁钧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这位曾被朱高炽亲自培养的皇太孙,带着大明帝国和东虞国的治理经验与制度蓝图,在洪州推行了一系列整合措施:将五个藩国的残余力量重组为统一的行政体系。

以“军事屯田”解决粮食危机,用“技能授业”将牧民转化为工匠,更关键的是,他确立了“五年竞选制”

以邓王、郕王、鄅王、邾王、鄫王五脉后裔为核心,形成五个相互制衡的政治团体,通过定期竞选产生国家元首,即洪州共和国总裁。这种模式在朱祁钧摄政的那些年里不断完善,使洪州从一个松散的五国联盟,逐渐凝聚为制度清晰的共和政体。

伪明覆灭后,朱祁钧返回明国,邓王朱祁镛、郕王朱祁锳、鄅王朱祁铨等五人正式接手政务。

此时的洪州已非昔日吴下阿蒙:人口增至千万,依托优质铁矿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地中海气候区的农业产出足以支撑全国供给,广袤的草原更提供了充足的畜牧业资源。

而朱祁钧留下的“竞争-制衡”机制,让洪州的政治生态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五脉后裔虽然是竞争关系,却在“洪州利益优先”的共识下,从未出现过动摇国本的内斗。

朱祁铨在三十三岁时以鄅王身份当选总裁,其任期内的改革,本质上是对朱祁钧制度框架的深化。他的执政理念清晰而务实:“洪州的优势在资源,短板在整合,改革需让资源流动起来。”

这一判断源于他对洪州现状的精准把握:经过两代人的积累,洪州的铁矿储量已探明占联邦总量的三成,优质煤矿分布于五个行政区。

草原面积足以支撑百万头牲畜的养殖,但这些资源长期分散在各行政区手中,缺乏统一调配,导致钢铁厂因缺煤停产、牧民因缺粮宰杀牲畜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