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大国改革(五)(2 / 3)

、纺织、建筑四大领域的 237 项具体标准。

为推动标准落地,朱祁铸采取 “示范引领” 的方式:在都城周边设立 “官办模范工厂”,按照新标准配备蒸汽动力设备、标准化生产线与工人培训体系。

工厂的管理者从科举出身的官员中选拔,但需先在虞国的同泽煤钢共同体、云陇省纺织基地实习半年,掌握现代工厂的管理方法。

模范工厂的产品直接供应皇室与军队,其生产流程对民间作坊开放参观,凡采用相同标准生产的作坊,可获得 “标准认证”,在政府采购中享受优先待遇。

针对文官集团的阻力,朱祁铸采用 “技术官僚引入” 策略:允许商人、工匠通过 “特别荐举” 进入工部任职,无需经过科举考试。

这些技术官僚专门负责工业标准的推广与监督,其职级与科举出身的官员平等,但考核标准侧重 “技术落地成效”,如某官员负责的区域内,采用新标准的作坊占比每提升 10%,便可晋升一级。

这一举措虽引发部分文官 “动摇科举根基” 的抗议,却为工业改革注入了专业力量。在工业体系的梳理过程中,朱祁铸尤为注重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扬国的漆器、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在联邦市场仍有独特优势。他下令在模范工厂内设立 “传统工艺改良车间”,组织工匠与技术官僚合作,将蒸汽动力、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引入传统工艺。

如用蒸汽烘干替代自然晾晒,使漆器生产周期缩短一半,用机械纺车替代水力纺车,同时保留传统的染色秘方,让丝绸产量提升的同时保持原有质感。这种 “改良而非取代” 的思路,既避免了传统产业的崩塌,也让技术革新更容易被工匠群体接受。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朱祁铸借鉴虞国之前的 “公私合作模式”,成立 “扬国工业发展银行”,由国库注入三成资本金,其余七成向民间商人募集。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向采用新工业标准的作坊提供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十年,还款方式可采用 “产品抵扣”,即作坊可用符合标准的产品偿还贷款,由银行统一收购后销往联邦各地。

这一模式既降低了民间作坊的融资门槛,也为银行带来了稳定收益,首年便发放贷款 73 笔,带动 120 余家作坊完成技术改造。

朱祁铸的改革,始终在 “守成” 与 “革新” 之间寻找平衡。他没有像越国那样引入政党政治,仍保留着科举制度对文官集团的控制;也没有像宁国那样设立内阁总理,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