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产业链不全的下场(3 / 6)

一个集成技术,而每一个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他都没有,他只能是负责定指标,定标准,让外包的技术开商帮他完成。

这种东西,在做做规模程度不高的定制产业——比如像特斯拉一样,每年卖不到1o万辆车——是可以彻底玩转的,没什么系统风险。

但是要想进一步进入规模化大生产,作为一项大工程实践,美国人还差点火候。

如今这个时代,美国人已经把不再同时拥有科技和工程的前沿了——科技的前沿,依然在美国。工程的前沿,转移到了中国。

如果没了深市那茫茫多的产业基地,或者没了台积电,美国人连iphone都造不出来。

而扎克小看互联网卫星的冒进,在顾莫杰看来就是过于乐观了。

论通讯,当今地球上最有言权的当然就是夏为科技的任正义任总了。

他老人家都没话说互联网卫星适合商用化,埃隆马斯克算个屁啊。

不信?不信就看看美国人的思科当年是怎么被任总一顿老拳揍得生活不能自理的。

思科的例子不够的话,还有阿尔卡特、爱立信……当年的全球四大通讯基站设备巨头,还不是都被夏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顾莫杰在这个问题上只相信任老的意见。

“互联网卫星,目前来看是个大坑。我也不说这东西行不行,就给你个数据,你自己判断。”

顾莫杰约任老到江南会喝茶谈事儿的时候,任老就是这么说的。

“打个比方,我要是说互联网卫星肯定赔,那也是不对的。但是这个东西有很大的局限性。先除非扎克伯格选择用卫星把全地球的互联网需求都铺满,否则在此之前他肯定只能选择某些地理位置提供互联网服务——据我所知,好像是卫星轨道问题。”

任老内行的是通讯,对于“卫星”这个属性,他也不是很懂,所以只是略微提了一嘴。

但是顾莫杰自己懂这些常识。

因为他投资过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当年为什么要比gps系统多3颗前期定位星?这个道理和今天扎克伯格与埃隆马斯克的互联网卫星服务区选址,是相同的。

“这事儿我知道,因为如果互联网卫星要固定为某一区域提供网络服务的话,那它就必须在靠近赤道的近似静止轨道上运行。否则在低轨道上的卫星,两三个钟头就绕地球转一圈,半小时前还在欧洲上空,一会儿又到非洲上空,还怎么提供网络服务。

只有类似于北斗导航的3颗前期导航星那样的‘近似纬度静止中轨道’,在相对固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