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大国改革(三)(1 / 3)

宁国借鉴虞国的 “国营产业清单制”,明确 “皇室直属产业” 与 “国家公有产业” 的界限。皇室产业包括原朱权时代积累的庄园、商铺及部分矿产,由 “皇室资产管理局” 独立运营,其收益仅用于皇室开支,不纳入国库。

国家公有产业则涵盖港口、大型钢铁厂等,由内阁下属的 “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管理,收益上缴国库,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这一划分既避免了皇室对国家经济的过度干预,又保障了其合法利益,为后续的制度转型预留了空间。

第四步是优化地方治理。接管夏国疆域后,宁国将全国划分为 12 个省、56 个府、320 个县,原有的 “省府直管” 模式难以适应。

朱奠培根据朱权 “分权而不分裂” 的原则,推行 “省府县三级自治”:省一级设 “省议会”,由地方士绅、商人、农民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本省的经济发展规划与税收政策,但其决议不得与国家法律冲突。

府、县两级参照省级模式设立议会,侧重民生事务如教育、医疗、治安等。为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内阁向各省派驻 “监察使”,负责监督议会决议的执行情况,但不得干预具体事务。

在太平洋地区试点期间,省级议会通过 “降低渔民税、兴修渔港” 的决议,仅半年便使当地渔业产量提升 25%,渔民收入增长近四成,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宁国的改革始终围绕 “过渡” 二字展开。朱权在《宁政革新策》的结尾处写道:“皇帝制度非不可变,然变需有备。保留皇室财产,是为防变时之动荡;设内阁总理,是为练治世之才。”

朱奠培对此心领神会,在推动改革时,刻意保留了皇室的象征地位,内阁总理就职需向皇帝行礼,国家大典需皇帝出席,甚至货币上仍印有朱奠培的头像。这些措施虽看似保守,实则是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转型铺路。

而明国的改革,始终缠绕着历史的厚重根系。作为大明联邦中最后一个建立的大国,南方的疆域里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沾染着战火的痕迹。

朱祁钧的人生轨迹,恰是这段历史的缩影,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帝国太孙,到颠沛流离的流亡者,再到亲手重建故国的开国君主,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联邦兴衰史。

洪熙十年的万寿节之变,彻底改写了朱祁钧的命运。朱瞻基的叛乱打破了 “朱高炽 - 朱瞻基 - 朱祁钧” 的传承链条,年幼的太孙在朱昭熙的掌书记室的掩护下逃离京城,一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