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百无一用(2 / 4)
估计是到头了。
不过现在这些人可不知道这些,纷纷如获大赦,忙不迭地转身,匆匆逃离了这个让他们胆战心惊的地方。
剩下的人,有的心中虽也害怕,但为了所谓的面子,死撑着不肯妥协;当然,也有一些真的是迂腐不堪,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正有这样一个人,虽然被士兵死死地压着,却依旧不服气,嘴里不停地叫骂着:“你这牝鸡司晨的女娃娃,误国误民,搅乱朝纲,还敢在这里耀武扬威!”
朱昭熙知道在这种时候不能顺着他们的思路去争辩,否则只会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
吵架的套路无非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谁先受不住,便让太监传话问道“女王说既然你们都是国子监的学生,肯定知道学规,也知道自己触犯了学规,这么遵守祖制的话,那就先把学规背一遍,能背出来,那么这次违反学规的行为就免于处罚。”
要知道,虽然朱棣时期对国子监的管理相对放松了一些,但到现在国子监依然沿用着朱元璋时期的学规,所有国子监学生都必须学习并牢记学规。
然而在场的这三百多些学子,支支吾吾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地背诵出来,心里也是嘀咕,眼前的这个女王竟然不按套路出牌,不是应该和他们辩经么,学规什么的早就被他们忘到脑后去了,怎么可能背的出来呢。
朱昭熙见状不屑地撇了撇嘴,“你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读书人,连学规都背不出来,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谈家国大义?太祖皇帝定下的学规,你们都抛诸脑后,还敢说自己遵守祖制?”
在她的嘲讽之下,这些学子们个个面红耳赤,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心中不服气。于是,朱昭熙换了个实务题,让他们谈谈该如何应对旱灾。
那些学子们一听,仿佛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立刻之乎者也地说了一大堆。有人说 “要圣人垂拱而治,只要皇帝不失德,天下就没有灾害”,还有人说 “要及时规劝皇帝,让皇帝施行仁政”,最务实的人也只能支支吾吾的提出了 “打井” 的办法,但也是说得十分空洞,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朱昭熙听着这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冷笑一声,随便指了一个五军营的百户,说道:“你来回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百户站了出来,虽然他没有那些学子们的满口之乎者也,但他的回答却十分实在,每个举措都切实有效。“应对旱灾,首先要勘察水源,寻找新的水源地;组织百姓修缮和挖掘灌溉渠道,保证农田能得到灌溉;鼓励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