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五)(6 / 7)
一大堆从军界退下来的老头子热热闹闹地在朝廷专门辟出来的大院子里发挥余热,前线上挠头之事自然难不住这些打了一辈子老军人,还没到冬天,蒙古三部的叛乱就被平定了下去。为了防止叛乱再次发生,朱元璋索性在锦衣卫中分出一伙人来,交给总参谋部的参谋总长冯胜调遣,收集各地番王动向及蒙古局势。武安国趁着朱元璋高兴,怂恿老将军冯胜上本请求朝廷鼓励在山西、陕西一带民间开办冶金工业,就近解决威北军的部分军需,朱元璋将提案交大臣们庭议后也答应了。恰巧吏部尚书启奏说四省布政使郭璞即将任满,按惯例明春需要升迁或平调,建议朱元璋表彰郭璞治理北平功绩,赐其爵位,并决定是否更换北平、辽宁、渤海、碎叶四省布政使。武安国知道是郭璞暗中运作此事,庭议时尽力回避了,几个没什么权势的京官表现倒是极为卖力,大声鼓吹郭璞功绩。内阁大学士邵质和费震也建议皇帝扩大新政实施范围,免得北方多山之地觉得朝廷厚此薄彼,朱元璋仔细考虑后,略一沉吟,赐了郭璞个一等定北伯的爵位,着令他来年开春交接政务,就任山西、陕西二省布政使。原北平知府许浩达积功,按秩擢为北平布政使。辽宁、渤海、碎叶三省人少,仍然只设一布政使司衙门,调两广布政使徐辉祖就任。
大宁、热河、北和林等新拓之地经庭议以西拉沐伦河为界,分为热河与靖远二省,布政之职就交给了李文忠的次子,太子朱标的好友李增枝,所需大小官员,皆由太子自命。安东军的军饷依然由朝廷供给,军械却交给了天津及热河、靖远三地自筹,各项优惠政策参照北平,并着令大臣抓紧筹备明春科举之事,为新拓之地输送人才。燕王朱棣接到朝廷命令,心中郁闷,但眼下作为补偿,他得到了整个北方军队的前线调度权,对蒙古作战优势大增,也没心思和父亲与哥哥计较,只是加快了在军中提拔北平书院和辽东军校毕业生的速度,加大炮兵部队建设,期待有一天能挥师打过大漠,将西域一带的蒙古诸王扫灭干净了,看那时父亲如何对待自己。
都督璞英战死,朝廷表其战功,谥号武烈,将靖远师增为靖远军,交由文忠长子李景隆掌管,统一负责新拓之地治安。
一番忙碌,到了年关临近,终于大体定下了北方之地推行新政的基调,在此过程中朝内有些重臣本拟出言反对,却见新派往北方的李增枝、李景隆、徐辉祖三人皆为太子密友,当即闭嘴。就连这武安国不通政治之人,笨头笨脑也看出了期间的平衡二字,这些老狐狸如何不知,涉及到太子根基问题,为了将来着想,大伙还是闷声发财为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