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彩云之南(一)(7 / 8)

担心的是你”。周无忧站在武安国的旁边,翘着脚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

“对啊,我总觉得武兄是个胸怀奇术的人,只是凭借你一个人的力量,这些奇术未必能发挥作用,在北平时,还有一群兄弟帮你,在这里,你几乎是一个人支撑全局。武兄,别嫌我说得难听,一旦你累倒下,恐怕这些新鲜东西就会慢慢随着消失。士大夫看不上这些奇技淫巧,民间又不会总结,古来多少惊世绝学,就是这么消失的”。周无忧望着武安国有些憔悴的脸,真诚地说。

转过头,武安国从周无忧的眼中看到了朋友的关切,笑一笑,问道:“无忧,你有什么好办法”。

“我觉得皇上刊刻你这次改进马鞍山冶炼场的经验颁发天下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古人讲究立言,即使一时自己的行为不被世人理解,只要有文字流传下来,最终还会找到适当的时机传播。当年圣人周游各国,亦没人接纳。但后世终久还是以圣人之言为立国之本”。

“你是说让我把知道的东西都写下来”?

“对啊,和你交谈时,总能听见一些新鲜东西,本来都不懂,经你解释了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总不能让世人都来问你吧。科学院的一些新鲜发现也应该公布出来,让世人知晓。这点上北平书院做得就高明得多,他们研究的东西全是周围工厂和商家需要的,流传起来非常快。”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武安国默默地想。这世界没有自己需要的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书籍,自己为什么不能写一本,只是如何写才不会超出这时代的理解力?总不能让后人看到的所有学术知识都是武氏理论吧,况且在基础理论没被接受前,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如何才能说明白?毕竟现在人们认识到的纯金属还不到十种,更不用说元素周期表了,如果写出来,在这个只相信目见实物的年代,自己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元素的有无呢。

见他半天不说话,周无忧又问道:“武兄担心什么,难道武兄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么”?

武安国笑道:“不是,饿死我恐怕不那么容易,我是在想我所学太杂,由哪里入手为好”?

“不用太拘泥形式,就像‘论语’一样,不过是师徒间对话而已,却无所不包”。

“好吧,无忧,就按你说的,不过我可写不了官样文章,只会百姓的口头话”。武安国对自己的古文功底十分了解,不无担心地说。

“能看进武兄这些杂学的,不会是学富五车的才子,武兄大可放心。百姓口头所言更好,当年白居易每做一诗,必读给街头老妇。所以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