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集 首场两栖战役(3 / 4)

半,也有海军的一半了。

……

先,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段,也就是4:3o,明军的混合舰队按照预定计划,开到连岛东北1oooo米远的海面,进行黎明前的炮击。

黎明前的炮击,对明军舰队比较有利。因为黑暗,几乎没有多少能见度,岸炮、舰炮双方也都几乎没有凭借目测击中对方的可能性。但是,海上舰队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岸上难以观测到。而岸上炮台的位置却是长期固定的,在战前早就被明军的驱逐舰和飞机观测、计算过无数次了,已经掌握了其大致坐标。现在,可以凭借着长期观测得出的坐标数据,在黑暗中“盲狙”。虽然效果还是远不比白天,但起码很占便宜,稳赚不赔。

六艘驱逐舰离开主舰队,组成一支分队,靠近连岛海岸进行最后的坐标测算,顺便清除可能在近海游荡的清军鱼雷艇。

同时,整支舰队也要开始炮击前的“梯次配置”:

驱逐舰分队,24艘。布置在海岸2ooo米以内,任务是对连岛山进行照射,目测山上的火炮及工事精确位置,随时向整个舰队报告,并警戒港内的清军鱼雷艇,随时猎杀之。另外,进行直瞄射击,争取实际轰掉能看到的岸炮炮台、和机枪堡垒。可以说,驱逐舰分队的任务是最繁重、也是最危险的。

轻巡洋舰分队,8艘。布置在35oo-45oo米左右,进行中距离炮击,任务是根据驱逐舰报回的坐标,较精确的轰击山上的炮台。同时,若视线允许,也要向驱逐舰一样,进行直瞄射击。如果清军鱼雷艇突破了驱逐舰的防线,那么要灵活躲避,同时运用射炮将其猎杀,不能让其去威胁远处的重巡洋舰和战列舰。

重巡洋舰分队,6艘。布置在6ooo-7ooo米左右,进行中远距离炮击,任务也是根据驱逐舰报回的坐标,轰击山上的炮台。在这个距离上,完全就是根据坐标数据,进行间接瞄准射击了。

战列舰分队,2艘。布置在8ooo-1oooo米左右,进行远距离炮击。对于战列舰的炮击,就不要求其直接命中山上目标了。主要是运用战列舰的巨炮对山上进行威力巨大的覆盖,摧垮清军守军德意志。

航空母舰分队,2艘。布置在2oooo米左右。舰载机共16o架,全部为战斗机,任务就是在海州上空形成一个“制空权圈”,让从12o公里外泗洪机场起飞的6基俯冲轰炸机毫无顾忌地对地攻击。同时,这些战斗机还要俯冲贴近海面,扫射可能出现的清军鱼雷艇。

不过,航母编队要在天亮之后才能开始挥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