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燃烧一号改(1w求月票!)(2 / 13)
.0版本在2010年就成功了。
大家对阿波罗科技也有十足的信心,在有技术路线和成功案例在先的情况下,阿波罗科技绝对能给你复刻出来。
不过大家都没想到,不是五年也不是三年,而是一年,今年阿波罗科技就会搞定可回收火箭。
阿波罗科技在火箭测试中心的临时办公地点,大家在整理刚才接收的七台yf-102发动机所产生的海量信息。
整个数据收集过程相对复杂,不仅仅要通过安装在测试台上的力传感器去测量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总推力,同时还需要有一整套数据采集系统去实时记录每个发动机的推力随时间变化曲线,确保推力分布均匀。
测量远不止推力,还包括了燃烧室的压力、推进剂的剂量、各组件的温度情况、火箭震动和噪声水平等等。
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
上面提到的都是结构化数据,也就是可以用程序去处理的数据。
现代火箭测试中,还包括了视频数据,没错,火箭研发方还会使用高速摄像机去捕捉测试过程的视觉信息,包括火焰喷射、发动机工作状态和任何异常现象。
这些视频都有助于后续分析与数据交叉验证。
所以和六十年代比起来,现在的工作机制要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这背后所体现的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是理念的进步。
房间里充满了低语和键盘敲击的声音。
“好了,大家,”林燃声音沉稳,穿透了房间的喧嚣,“我们开始吧,李工,先给我们总结一下测试情况。”
李工不是李瑞,李瑞是做轨道计算的,这里的李工全名叫李斌,和蔚来的李斌同名,他是前华国航天的工程师,后来在某民营航天机构当总工程师,最近主动找到阿波罗科技,在经过了三轮审查后才入职阿波罗科技的。
入职之后,很快因为其经验丰富,很快就成为了推进系统的首席工程师。
李斌四十出头,眼中透着对技术的执着:“从实时监控来看,七台发动机点火顺利,燃烧稳定。
总推力达到了预期,没有明显异常。”
林燃点点头,但他的目光转向了数据分析师王磊。
王磊正埋头于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不断切换着各种图表。
“王工,推力数据准备好了吗?”
“马上就好,教授。”王磊回答道。
主屏幕切换到推力曲线图,七条线条几乎完美重叠,每台发动机推力稳定在835千牛左右,总推力达到5845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