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两年之期已到(6 / 7)

租种官田,种多久土地的产权也不会变,始终算是官田。

经过两年的生产磨合,如今剩下的两百万高丽人口里,就参杂进去了三十万汉人。

(注:高丽地区战前总人口大约在三百万,因为战乱和后来的贼寇消耗,损失了几十万人口。

另外还有清川江以北的保州等六州、和清川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少数几个州,之前被金国进攻占领了,所以有好几十万高丽人口、主要是渤海族人口,处在金国占领区。大宋控制区的高丽人口就刚好在两百万出头。)

加上高丽地区原本也是有少量汉人的,截止到宣和七年秋收时,高丽地区总人口大约240万,其中超过40万汉人,占到总数的六分之一。

将来肯定还会再循序渐进移民,十年二十年之后,汉人就算不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至少也能勉强混个平分秋色。

赵子称抵达高丽后,就不用那么深居简出了,反正这儿天高皇帝远,完全没外人知道高丽这边发生了什么,而大宋执掌海防的北平海军、南镇海军,主将也都是赵子称的心腹。

他每年还会回中原一两趟,或是在老家适当露脸、消除可能出现的疑惑,或是私下里视察一下苏杭或登莱的地方工作。

这两年里,赵子称在自己治下继续推广棉花种植和棉纺业,通过纺织品贸易尤其是海贸积攒了不少财富,价值约在数百万贯之巨。

同时,他也不忘尽量按照自己所知稍稍改良农业技术,并且大力推广。

之前提到的诸如利用“顶端优势”增产棉花、瓜果、桑叶之类的就不必提了。

赵子称还根据后世那些一知半解的农业经验,组织老农自行实验验证,推广更高效的堆肥、灌溉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改良了现有的水车等灌溉机械的结构,组织官府兴修水利,提升田地的灌溉质量。

一言以蔽之,经过两年的治理,赵子称治下地区的农业总产量都得到了一两成的增产。棉花等特产作物的产量增幅则更明显。

高丽的官仓,以及登莱,苏杭等地受赵子称控制的民间私仓,粮食存量都得到了明显增长。高丽这边的粮食,大多用来安置移民了,其余部分则能储备下来用于将来的大规模战争。

靠着农业和纺织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大量财富,赵子称又在高丽开发了不少新矿,也改良了高炉,大大增加了钢铁产量。

不过钢铁的质量提升还是不太明显,或者说大规模量产的钢铁难以提质。

只有一些实验室工艺制造出来高端合金,确实非常精良,但产量实在太低,也就没法用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