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手笔(5 / 7)
差不多:知道历史文不行了,要死了,赶紧跑是对的。要是直接转都市,跑去写韩娱校花兵王狗,只懂o%,怎么死都不知道。
如果沉下心,先写本写作“都市文”、读作“当代历史文”的四不像,那你好歹知道“历史文”这三个字背后代表的5o%,这生意就有点戏。等到拿捏稳了,下本书再去追剩下的5o%。
跳槽不转行,转行不跳槽。仅凭一腔热血两件一起干,下场只能待遇打回应届生。
顾莫杰当然不是一腔热血的人,他拥有人类最隐忍不拔的耐性。
“先去选个址,然后要从富士康、东方通信挖点人;的德国工程师拉一点到国内来,暂时不要怕高价……嗯,这事儿有点戏。”
古勇将和雷俊都不在,运营的事情他们也不懂,顾莫杰思忖着,便准备把集团coo叶维伦喊来。作为公司的“大管家”,这种按部就班地工作,还是叶维伦比较仔细,能拿出主意来。
“小茹姐,你帮我把叶总喊来,咱稍微聊点事儿。”
“好的我这就去。”叶敏茹拨了个电话,然后就出门迎候。每两分钟叶维伦就到了。
“老叶,公司最近的收购,你也知道的,邮件都抄送给你了吧?我在琢磨着回国设研基地设厂这事儿,有几个大方向决断不下,你帮我参谋参谋。”
“啥?你说就是了。”叶维伦还没进入状态,大大咧咧往顾莫杰对面的沙椅上一坐。
“前阵子,国家要搞就业保障,让咱造大数据中心,解决各省移动电信被铁塔公司挤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这事儿你也是知道的。
试弄了几个月,我也考察过效果了。黔滇两省和东北的劳动力、地皮,那真是便宜。这生产基地……你觉得我们是还放在本省好,还是放到外省人力地皮便宜的地方好?”
叶维伦也不了解情况,就只能先老生常谈地泛泛而论:
“那能一样么,大数据中心不需要物流的。所有产品都是数据,放到交通不便的省份也不存在运输成本问题。你要是造智能汽车,那物流成本可高——要不李叔福干嘛眼巴巴凑着明州慈溪那边开产业基地。还不图个靠近舟山港,江海运都方便。
所以我觉得这事儿,你关键还得看造的东西体积、重量、附加值。比如你弄智能建模3d打印机,弄工业机器人,一百公斤重的东西卖好几万美元,放交通多不便的地方都无所谓。造汽车,几吨重的东西才十几万美元,就要稍微掂量掂量。
还有就是看你的人工成本了,这个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是不是劳动密集型、流水线自动化程度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